几次想去三饶看道韵楼,都未能成行。周日几个朋友凑到一块儿,竟一拍即合,出去走走。
道韵楼位于饶平县三饶镇的南联村,三饶旧时曾为饶平县城,如今到车到县城黄冈却还须巅半个多小时的山路,方可达三饶。幸而,这一程山风景甚美,最好看要数进入汤坑水库那一段。冬天的水库虽没有春天丰涧,但清冽可鉴。坐在车上,可见白云徘徊的于水中,让人想起徐志摩那首:《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其实我们远道来看道韵楼,不也是一次偶然的交会?无论是匆匆一瞥于心中留下的印痕,还是匆匆步履掠过这座古围屋的足迹,都是偶然的,诚如生命里留不住的曾经。
走在阡陌纵横的乡间小路上,那堵黄色的的高墙远远便跌入我们的视野,想像与现实一下子重叠在一起。道韵楼的建筑结构对我来说已非鲜见,她入眼的一瞬使我想起了梅州的围龙屋,只是这种建筑结构多以山区居多,在潮汕地区,并不多见,因此道韵楼的存在益发显现出她的历史意义。寨门左侧有广东省新近所立的文物保护牌。正门“道韵楼”三字为明崇祯时南京兵部尚书黄锦(1572-1654)所题,黄锦字孚元,为饶平上黄村人。可见其悠久的历史。
寨门敞开着,我故意推了一下,想不到已被历史的风刀雨剑侵蚀得面目全非的柴门,竟然沉重如磐石,只移动了一点点。进寨通道深而宽敞,偶闻阵阵桂花飘香。俄忽,又夹杂了另一种怪怪的气味,说不清来自随处走动的牲畜,抑或废水排沟。据寨内老者介绍,围屋住人最高峰时为500多人,如今尚居200多人。从摆放在接待室橱柜的模型中,我们看到了整座围屋的缩影,正如一个八卦一样,四平八稳的,辨不得座向,其实只是他们座向的叫法与我们潮汕民居以东南西北的说法不同而已,它是以八卦方式而定的,该围屋为座乾朝巽方向。细看他们的建筑结构蛮精密的,除了传统因袭下来的风水学外,围屋的先人还设置了防兵乱、防乡斗、防地震、防野兽、防寒暑、防火灾、防干旱、防潮湿8项实用功能,可谓集古、奇、美于一体。
围屋环环相扣紧密相依的构筑方式,给人团体精神的同时也感到其封闭性的隐患,其实这个问题围屋的先人早已考虑到了,为防火,围屋中共有32口井,除两口置于广场公用外,每两户共用一口,筑于界墙之下。家用的水井井口较外井窄小得多,因严密而爬满青苔水草,望不见底。住户各设一个手摇式水泵抽水。我随手轻摇一下抽水泵,地下水旋即从壶口涌了出来,掬在掌心,清冽温润,竟无半点寒冬之意。
为更立体地参加围屋,我们征求了接待室老者的意见,让我们上楼看看。他爽快的允了。打开锁,已经朽得合拢着也能窥见房内一部分的柴扉,吱呀一声被推开,一股浓郁的墨香扑鼻而来,墙上尽是往来名贤的墨宝手迹。未经细赏,又前行,过道处除水井、干涸的莲缸为旧物外,不难看出那些假山盆景为附和而新设的痕迹。围屋正房共三进,入室,木楼久经岁月的那种特有气味令人感到有点窒息,心不由发紧,让着男士先上楼。其实是胆小者的心理作用。一口气蹬上四楼,也即为围屋最高一层。从外观看围屋时,还以为里面都是互通无阻可以随意走动的。其实不然,里面各家各户自成一统,各自为政。这也是族居楼住户保留自己私人空间减少矛盾得以和平相处的特点。除去楼梯,室内空间颇为迫仄,楼梯有盖可开合,空间之利用可谓充分了。只是如此迫仄,却无憋闷感,原来阁楼虽小,采光却很好。空气流通来自一前一后相对两个窗户。前窗朝内,有镂空的窗门,可视寨内各家各户及广场动态。紧挨窗台的还有一侧门通阳台。后窗向外,无门,像一个洞口,也是一个瞭望台。伫立窗前,户外田埂挂黄、池塘、村舍尽纳眼底。
窗里窗外,恍若两个世界,一个是穿过时光隧道停留在300多年前的古代,耳际似乎还有野兽出没吼叫之声以及山风掠过的呼啸声。窗外,却阳光明媚,鳞次栉比的新楼房沐着新世纪的气息。隔世的感觉在脑海中交替出现,似乎体验了几个轮回,而我,便是那一只匆匆掠过的小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