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说:“福建人比较保守,所取的地名不是平就是安,诸如象同安、诏安、南安等等。”前几日,随朋友回南安老家过菩萨节,领略了一番南安人特有的地域风俗和人情民风,自觉得与易教授的观点有些出入。
一大早,刚一下长途大巴,朋友老乡的车子已经停在跟前。朋友的家在一个叫洪濑的镇,但不在镇里,而是在临近的一个村里。车子在安静的村道上行驶,迎面吹来的是富有田园气息的清新且熟悉的空气,边上的水稻已经成熟,一片映入眼帘的金黄,在朝阳的照耀下更显得诗画般的美丽。早起的老人已经在门口喂着满地的小鸡小鸭,小孩们则蹲在门槛边,玩耍着不知是哪个大人给他抓回来的小蚱蜢。远处依稀有一两户人家的烟囱上正冒着炊烟,随着风朝翠绿的山谷飘散去。好一派世外桃源般的农村景象。
我正纳闷现如今还有烧柴火的农家,车子已经到了朋友的家跟前。眼前的景象令我惊讶,朋友的家俨然一座大型别墅,门前花园绿化,停车场,车库,唯一比较典型的是闽南风格的石雕外墙、房子中间的天井和屋顶的琉璃瓦。站在朋友家里的三楼大阳台上放眼望去,整个村子不过几十户人家,却几乎清一色的三层到五层的闽南风格的小洋楼。我正为之赞叹不已,朋友的老爸走过来指着随着山坡而建的小洋楼向我介绍,村里的人以前很穷,穷则思变,外出打工做生意的人非常多,很多人在外面工作事业做得很好,挣到了钱,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就是一定要回来修建自己的家,共同建设哺育过自己的家乡,所以就出现了眼前这种景象。每年的节日他们一定要回来过节,拜祭祖先,毕竟这里是他们的家乡。乡音难改,乡情难忘! 过节总免不了要请客吃饭。朋友的家乡风俗令人惊讶:连续两天,无论早上中午晚上,无论来得早来得晚,只要有客人来家里串门,一定会设宴备酒招待,红酒白酒啤酒随便挑选,直喝得客人伶仃大醉方为罢休,此为好客之道。一早起床,便见到天井中间横卧一个大木盆,里面装着凌晨刚宰杀的已经切得七零八碎的大肥猪(我心想,难怪昨晚睡梦中听到猪叫,以为是做梦),这猪可是自家养的,吃起来分外有一股久违的猪肉香味(城市卖的猪肉已经失去了猪肉原本应有的香味)。我刚走出门口,朋友的母亲刚去完菜地回来了,提着一大捆蔬菜,仔细一瞧,有蒜台、白菜、葱、荷兰豆,上面还挂着露珠呢,真是十足的乡里乡味。接着下来的两天男人们忙着联系朋友亲戚、冲功夫茶、招呼客人、上席喝酒,女人则忙着烧水做饭、炒菜煲汤、洗刷盆罐。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觥酬交错,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欢乐与满足,一派特有的欢乐祥和的农家景象。 坐在回家的长途大巴上,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家乡,世世代代烙在心中的那股乡情引领着人们回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