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如果你来到古城三饶镇,步入南联村境内,找一个人问:“里秀楼在哪里?”他或她可能不知道。若问他们:“灰楼在哪里?”他们准会微笑地往南一指:“打石乡里对面,过河,山脚下那个楼。”原来,灰楼,即里秀楼,正如...
如果你来到古城三饶镇,步入南联村境内,找一个人问:
“里秀楼在哪里?”
他或她可能不知道。若问他们:
“灰楼在哪里?”
他们准会微笑地往南一指:
“打石乡里对面,过河,山脚下那个楼。”
原来,灰楼,即里秀楼,正如大楼即道韵楼。
里秀楼,建于天马山胡屏山交界的山脚下,与道韵人家老厝片隔溪相望。这条清澈见底的弯曲小溪,发源于凤凰山麓的东面,山伏水弯,可惜溪里的水一年比一年少,味道一年比一年呛,可爱的鱼儿也越来越少了,自然风光不得不打个折扣。然而,里秀楼在众多的楼宇之中,还是一座独特的楼,整座楼用贝灰、河沙等材料夯筑而成,坚固耐用,雍容大方,占据世外桃源,也就证明当初建楼时,灰楼人是有雄厚实力的。当然,这些灰墙的硬度远远比不上南山总兵府灰墙的硬度。灰楼左右均有一座书斋,宽阔,壮观,奇特。灰楼整座建筑格局,从风水上曰:金鹅孵蛋。
里秀楼的缺点是交通不方便,要前往三饶镇,骑车必须绕一个大弯通过老厝桥,穿过南联村道,进西门;如果走南山陆小路,通过鲤鱼墩工业区,可谓坎坷不平。故而有能力的村民已经搬往外地去了,交通的制约,也是成全里秀楼优美的自然环境一个重要因素。
里秀楼,始建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孟冬,因该楼出了两名举人而命今名。平面圆形,外围周长一八三点六米,墙高十点七五米。各单位建筑依环形构筑成三层楼一房一厅一天井,共三十二房间,楼高十点五米,深十八点五米。房子平面呈梯形,后墙宽五米,前壁宽二点二米,楼里设置水井两口。据说井壁设有排水暗沟,故碰大暴雨,井水不会满溢出去。
里秀楼两名举人,一曰:邱乘时,嘉庆三年(1798)戊午科乡试中式第十四名举人;二曰:邱开拓,道光十一年(1831)乡试恩科中式二十七名举人。邱乘时和邱开拓不是伯侄关系,就是叔侄关系,而且他们一些资料还被保存完好,令人称赞。他们还联手做了一些有益乡民的趣事,如今一些灰楼人回味起来,总是兴高采烈,喋喋不休。
坚固的高大的楼门,门口石埕不远处有两副石旗杆夹,建筑均保存完好,还有一口池塘,既可养鱼、灌溉,也可游泳、灭火。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经常去灰楼做客,有亲戚。望着高耸而坚挺的灰墙,历经二三百多年风吹雨打毫不动摇,令人感叹不止。
令人惊奇的是这个楼中的老百姓,文化氛围浓厚,有不少村民会拉弦唱曲,尤其我的姑丈,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拉椰胡(俗称冇弦),出神入化,绝妙无比。剧团到南联演出,有时缺乏弦手,姑丈准去,当然,那是没有报酬的,姑丈却乐此不疲,令人佩服。外人偶骂老傻,他也只当耳边风。
姑丈时常拉弦入了迷,有时出工半途回家拉弦,有时饿肚子拉弦,有时烦恼拉弦,他还教了一些徒弟。姑丈要教儿子拉弦,姑母不同意,因为姑丈一生拉弦,只拉来一辈子清苦无奈。后来两个儿子学木匠活,勉强把生活拉扯过去。
灰楼人谦逊勤劳,知书达礼,热情好客……
终于有一天,我跟姑丈达成一个口头协议,在我经济允许的情况下,我带姑丈去广州、香港旅游,姑丈教我拉弦……
遗憾的是,在我还在为生活奔波流浪的时候,姑丈竟背着我偷偷地离开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享年才五十九岁。从此,我再也没法在阳间看到他的音容笑貌,以及听到他那动人心扉的弦声。可喜的是,姑丈死后,有村中一青年拉弦不亚于他,算是有了衣钵接力,故人们称他绰号“冇弦”。
“冇弦”亦工亦弦,弦声优美,节奏欢快。令人感到乡村乐曲的神通博大,无私无怨。
八十年代,里秀楼被评为饶平县文明村,参观及研究者结伴而来。二十几年过去了,里秀楼人不愧于拥有这个称号。
我虽然出门在外,可每当我回家,里秀楼,我还想去,去看看里秀楼内的风情,去听听里秀楼外的蛙鸣,那也是一支动听的乐曲。
然而,令我始料不及的是,如今好多灰楼人已经搬离祖居,我的两个表弟已经在城镇谋生,很少回去了。
我很纳闷,这么美丽的田园,这么漂亮的建筑,这么壮观的山水,为什么会被农民抛弃呢?继而在一片片良田上,竖起一幢幢丑陋不堪的钢筋水泥房子,令人费解。前辈一个错误的决定,或许能造成后辈永久的悲哀。
也许我的眼光短浅了,我的思想落后了,可我就是忘不了父亲那句话:一块荒地要攺造成良田,起码要一二百年的努力。
当然,里秀楼终有一天会倒塌,如果没人住,会倒塌得更快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