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杰文 特约通讯员 余佳锐
前天是我市中小学开学的第一天,来自四川省内江市的谢雨婷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前往锡华中学报告。谢雨婷欣喜地发现,在这个新的学期,跟她一样来自外地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事实正是如此。据锡华中学的蔡校长介绍,今年到该校就读的外来工子女又增加了30多人,初一级新生中非湘桥区户籍的学生达到154人,占整个年级学生总数的84%。而自去年湘桥区在我市率先实施外来工子女免费入学政策以来,目前已安排了7000多外来工学生入读该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其中免费入学的700多人。
接收1名外来学生,给学校1000元经费补助
解决外来工子女免费入学,是湘桥区乃至我市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突破。
去年以来,湘桥区按照省政府《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粤府办〔2011〕45号)的有关要求和潮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根据随迁外来工子女分布情况,确定了锡华中学、意溪中学两所初中和来宜小学、八一小学等11所小学作为接收外来工子女免费入学的试点学校,进一步加大对试点学校在师资、管理等方面的帮扶力度,拨出专款改善试点学校的办学条件。
同时,区财政对接收外来工子女的学校给予每生一次性1000元的经费补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办学经费窘迫的问题,也为外来工子女享受与湘桥区户籍学生同等的教育权利奠定扎实基础。
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很好地解决外来工子女入学难问题,也得到市委书记许光的充分肯定,认为这是实施“新潮州人工程”、建设幸福潮州的有力举措。
(下转02版)
(上接01版)
营造温馨和谐校园,老师常与外来学生进行“心灵对话”
踏进锡华中学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行宣传标语——创和谐校园,做新潮州人。
这是锡华中学对全校师生的共勉,也是该校办学的主题之一。自被确定为接收外来工子女免费入学的试点学校后,该校围绕新时期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不断探索办学新路,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全力解决外来学生读书问题。
在异地他乡求学,稚嫩的孩子难免处处不习惯。为让外来学生迅速融入学校,锡华中学在校内全面倡导师生讲普通话,老师不仅要用普通话上课,学生也要用普通话交流,首先从“语言关”上消除本地学生与外来学生之间的隔阂。
为营造和谐温馨的校园氛围,学校根据青少年学生好玩耍、喜热闹的心理特点,开展了主题班会、课间游戏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游戏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让外来学生更快地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
更让外来学生和家长们感动的是师生之间经常进行的“心灵对话”——鉴于许多外来学生的家长忙于工作,对子女关心不够的情况,学校重点加强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要求老师每周最少一次与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进行一次“心灵对话”,为学生解疑释惑、排忧解难。
另外,针对个别外来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实际,学校也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多方联系有关部门和社会热心人士给予帮助。刚刚过去的上学期期末,锡华中学就有40名困难学生领到每人500元的爱心资助金。
外来学生完全融入第二故乡,回到老家感叹“不习惯”
贴近人心的措施,温馨和谐的氛围,让大多数外来学生很快地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融入到潮州这个“第二故乡”。
来自四川的女孩谢雨婷和她的两位好友,来自江西赣州的龚霖珊、华淑萍,对此都有非常深刻的感触。
谢雨婷告诉记者,她从两岁时就被父母带来潮州,后来在潮州读小学。到了该升初中的时候,父母不禁为她的上学问题发愁——按照当时的政策,想在市区读初中必须交一笔赞助费。
恰好,这时候湘桥区率先实施了外来工子女免费入学新政策,谢雨婷、龚霖珊、华淑萍成为第一批受益的外来学生。“当时爸爸妈妈特别高兴,因为我不仅有书读,而且家里还省下了一大笔支出。”三位女孩笑着说。
而谈到与同学们的相处,三位女孩都说非常融洽。“老师经常去家访,同学们很友爱,我们在这里交到了非常多的朋友,甚至也学会了简单的潮州话!”
更让记者惊奇的是,三个女孩中竟有两个是班干部,而去年锡华中学的“校园十佳”中也有4名是外来学生。据透露,这是该校大力倡导的一种做法——大力营造公平的教育环境,让学生“自己管好自己”。“这样的效果还真不错,这两年学生之间吵架、打架的现象再也没有了!”
习惯了潮州的生活,习惯了与潮州同学的相处,外来的学生几乎忘了自己还有一个故乡。这不,暑假刚刚回了一趟四川老家的谢雨婷就感慨地告诉记者,“回到老家感觉很无聊、很不习惯,还是潮州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