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义村内古榕树天然形成的“树门”。 陈海生 刘宜洁 摄
榕树素来以树形奇特著称,但你见过由一棵榕树天然形成的“树门”吗?这一有趣的景象,在潮安县浮洋镇高义村里,早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浮洋镇高义村内,走着走着就能看见一株参天大榕树。由榕树形成的“树门”,就位于村内杨厝宗祠东侧的村道上。形成“树门”的是村道边上一株古榕树。古榕树根系盘根错节,“横跨”村道形成的这道宽约3米多,高2米有余的门,只是古榕极其发达的根系中很小的一部分树根。庞大的根系,将古榕旁边的一段围墙层层包裹了起来,支撑起一片300余平方米的树冠。
树门下行人车辆来来往往,连小轿车也能打从这里通过。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夏日的傍晚,村里人都喜欢到树下纳凉谈天,小孩子最喜欢顺着树根爬到树门上玩耍,榕树门承载了许多村民童年的回忆。
有趣的是,就在树门一侧不到2米距离的地方,还立着一座与“树门”大小相近的石门。石门上也已经“缠”上不少树根。为什么距离如此接近的地方会有两道门?82岁的杨阿婆从60多年前就住在树门旁边,她告诉记者,打她来到这里,树门就已经是这个样子的了。听那时候的老人讲,这棵榕树是“鸟榕”,也就是在别处吃了榕树种子的鸟儿,将种子随鸟粪排在这里,因为此处在宅子后头,少人打理,所以就沿着后墙长出来,经年累月,树根沿着公巷的石门生长,将整座门都包裹在树根里头,成了门的形状。因为后墙和门都被树根“侵蚀”,宅子的主人便在一侧重修起一道石门来。如今,巷两侧的老宅子已不复存在,就形成了这村道上“两重门”的现象。
经过岁月的洗礼,如今杨厝宗祠这棵古榕已成为村内的“活化石”,见证着高义村数百年的沧桑变化。采访中,高义村的村书记林烨向记者讲述,以前村内的古榕比现在更多。直到光绪年间的一场强台风,把村内许多古榕树连根拔起;而抗日战争时期,进村的日军锯了不少榕树当作柴火,又毁掉了一部分古榕。慢慢地,村内的古榕树逐渐消失。“这棵古榕树生长的地理位置较偏僻,才在蚁蛀、人为的侵害和自然灾害袭击中幸存下来。”
关于古树的准确树龄,村民们已无从考究。但老辈人有个说法:“有乡就有树。”所以,这棵古榕树如今被高义村的村民视为“风水宝树”。为了更好地将古榕树保存下来,村内已不准村民在古榕树下放牛,也不准人们随意砍伐榕树的树枝。该村希望通过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将村里现存的古榕都保护起来,也让这奇特的树门成为高义村一处独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