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旧时交通不便,山多路窄,饶城人的工、商、行、旅大多肩挑步行,走高陂,跑潮州,历尽跋山涉水,崎岖坎坷之苦。于是一些行善好义之人,慷慨解襄,在这漫长的山道旅途上,建造了一座座充满人间温暖和情爱的雨亭,供人躲避风雨、解困散乏的休息之地。亭子两边靠壁摆着长长的石板凳,无偿供来往行人休憩。...
旧时交通不便,山多路窄,饶城人的工、商、行、旅大多肩挑步行,走高陂,跑潮州,历尽跋山涉水,崎岖坎坷之苦。于是一些行善好义之人,慷慨解襄,在这漫长的山道旅途上,建造了一座座充满人间温暖和情爱的雨亭,供人躲避风雨、解困散乏的休息之地。亭子两边靠壁摆着长长的石板凳,无偿供来往行人休憩。
可以想象,烈日当空,酷暑逼人,汗流浃背,口干舌燥,或雷电交加,狅风大作,暴雨将至走投无路时候,旅途中突然出现这么一座雨亭,行人者的惊喜之状和激动之情,该是多么地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啊。当进入雨亭,卸下肩上重担,擦去脸上汗水,坐在那宽凳上,饮上几口山泉水,这时山风徐来,浑身凉爽,心旷神怡,疲苦之意顿消。
早在明、清时期,凡在外地供职的文武官员,不论官多大,回乡省亲时,不论骑马坐轿,到了离家最近的雨亭,都要下鞍下轿,步行回家,以表敬重,而这种雨亭一般叫“接官亭”
雨亭,远去的乡愁,岁月的辛酸。